科研动态 Trends

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科研服务>科研动态>正文

我院举办绿色讲坛:猎隼进化保护生物学与野生动物监测的新技术应用

作者:发布时间:2024-04-08点击率:

        202443日上午,我院绿色讲坛第113期于资环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如期开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詹祥江研究员西北大学郭松涛教授分别为全院师生做了题为《猎隼进化保护生物学》与《野生动物监测的新技术应用》的学术报告。彭宇院长主持讲座,全院教师、研究生等90余人聆听了此次讲座。


詹祥江,研究员,博土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种群和进化遗传学研究组组长,中英生物复杂性研究联合实验室主任,英国Cardiff大学名誉访问教质,主要从事鸟类行为学、级端环境物种进化遗传学研究,取得了系列突破:揭示了鸟类迁徙路线的主要减因及长距离迁徙的关键基因,阐明了多种现生鸟类飞行能力丢失的共同遗传基础,并揭示了野生动物高原适应性进化的选传学机制,部分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Nature Ecology &Evolution年度回颎工作”等,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等。

郭松涛,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领域为动物生态和保护,在金丝猴研究,人工智能的动物个体识别和监测领域有专长。对川金丝猴的社会稳定机制、营养生态适应机制、婚配体系有创新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提出动物面部识别算法,首次开发了40多种动物个体面部AI识别软件系统。

  讲座伊始,詹祥江研究员介绍了猎隼及其近缘种矛隼的分布和主要栖息地,其研究团队对源自欧亚大陆的三大主要繁殖地的30只猎隼个体,和欧亚北极地区的10只矛隼个体进行了种群基因组学研究,该项研究解释了鸟类迁徙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之后,郭松涛教授向师生们介绍了他在野生动物监测领域的最新技术——动物面部识别算法和AI识别系统此项技术能够自动识别出现在镜头前的各种野生动物,并发出警报,让技术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实时监测到野生动物的基础数据。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野生动物监测效率,还为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讲座结束后,我院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詹祥江研究员和郭松涛教授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学术讲座激发同学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度。


撰稿 岳静静

校对 李 可

审稿 梅 新